歡迎來到MfA lab
噴墨輸出已成為無法阻擋的趨勢,如何分辨充斥市面產品的優劣也成了使用者的困擾。依憑廠商或店家的廣告文宣,終究不能作為有效的比較基準,使用者希望得到更明確並且中立的資訊,於是MfA lab便應運而生。MfA即Modern Fine Art,代表著追求完美的精神。這裡有的是最真實的實際測試,藉由科學化的數據分析帶領使用者進入真正Fine Art Print的世界。所有測試報告及圖表都是經驗累積的成果,公開給希望追求高品質輸出的人一起分享。藉由不斷地親自實際測試所得的資料,將市售噴墨相紙和機器的表現能力整理成有用的資訊。每一篇報告都是努力的成果與心血結晶,轉載前請先告知,並禁止任何非法轉錄與複製。
Alvin, 2009

目前分類:數位影像處理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完成續篇之後擴檔測試停筆許久,但其實所有測試都早已完成,只是一次電腦意外毀損後檔案流失必須重新製作。沒想到這一等待就拖延了一年的時間,如今終於要提筆完成所有影像縮放演算法實測三部曲。在前兩篇已經完成六款軟體、22種演算法的放大及縮小測試,這次的終篇用意在補完實際應用層面上的疑問。包括了最常見的迷思:大幅度擴檔必須要逐步處理,不能一次到位完成。以及擴檔的優劣對於影像輸出至實體媒材的影響。以下就這兩點來逐一解析測試。

文章標籤

MfA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各種數位影像輸出技術成熟,和以往必須經過放大機將底片顯影於相紙上的昂貴價格相比,大幅面輸出成為一般人都可以負擔的照片製作成本。相對地,越大尺寸的影像輸出若要兼顧影像品質和精細度,就必須有越高品質的數位圖檔來源。肩負數位輸入端的相機感光元件能夠擷取的像素數量雖然不斷往上攀升,但對於極大尺寸的輸出成品仍有向上追求的空間,一般消費等級的數位相機更是力有未逮。此時數位圖檔可藉由軟體放大,以求達到更大尺寸的輸出成品,不同軟體和演算法間的差異勢必成為細節中的魔鬼。本文就市面主流的影像處理軟體實際縮放影像測試,比較不同軟體的差異和優劣供影像創作者參考。

文章標籤

MfA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篇文章測試了四款軟體共計16種不同擴檔演算法放大品質,在絕大多數情形下Gigapixel AI能夠提供最好的細節表現,但容易產生軟體過度解讀的偽影或無法解讀的局部解析度降低情形,Photoshop Preserve Details 2.0則是較為各方面表現都較為均衡。本篇續追加兩套不同的擴檔軟體,以及縮小圖檔等項目進行深入探討。

 

文章標籤

MfA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IP 是Raster Image Processor 的縮寫,可不經由印表機原廠驅動程式的限制直接控制各噴頭輸出墨水,並且針對不同紙材的吸墨性和發色性最佳化,藉此大幅提升色彩的表現能力和準確性,而不同RIP 間轉換方式的優劣也決定了輸出色彩的平順性和細緻度。但一套高品質的RIP軟體通常要價不斐,且還必須另外購置硬體測量設備,造成許多噴墨輸出工作室仍處於觀望不敢貿然投資。

以往大多只有印刷廠和大圖海報輸出等用途會使用RIP,確保印前打樣和實際輸出的效果一致,主要的目的在於符合印刷的色彩範圍,且模擬網點、多圖拼版、大圖拼接等也非藝術微噴或稱數位版畫所在意的功能。但隨著印表機的演進,高品質的RIP開始納入多墨色支援,並可針對同色濃淡墨交接進行最佳化控制,已不再僅止於大量印刷用途。以下測試就比較同款噴墨相紙使用驅動程式輸出和RIP輸出間的差異,讓大家了解這兩者對於色域範圍、濃度和解析力的差異。

MfA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三原色濾片

不論使用底片或數位拍攝,第一個遇到的問題都是鏡頭前的濾色片要如何選擇。就如同前文所述,RGB的波長並未被精確定義,所以在濾色片的挑選上變成一大難題,且各色光的波長範圍也同樣未有定則。三原色既是人眼的特性,所以在Maxwell投影法的實務操作上並不需要使用純正的RGB濾片,只要濾色片的顏色能涵蓋所有可見光波長就能還原出近乎真實的顏色。

MfA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數位三色曝光

三色曝光或分色的技術一直都在使用傳統類比媒材的流程中,但數位捕捉影像的技術現世後也曾短暫被使用。數位感光元件和黑白底片相當類似的部份在於僅對光的強度有所感應,無法紀錄光的色彩或波長,所以若無其餘技術輔助,CCD或CMOS本質上可說是一種數位的黑白底片。為了讓數位影像也能呈現色彩,一開始有些廠商使用了三片CCD分別對RGB感光的方式,這和Maxwell的方式在原理上相當接近,但成本高昂且耗電量也相當驚人。有些早期的中片幅數位機背甚至就直接使用三色分別曝光的方式來產生彩色影像,如Leaf DCB2,這作法和Maxwell又更接近了。直到有廠商發明了Color Filter Array的感光方式,感光元件上每個像素只感應一種顏色,再藉由數位運算還原出全彩的影像。

MfA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ri-color Photography

自1839年達蓋爾攝影術[1]發表後,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攝影的狂熱,不論是風景或肖像,影像的數目隨著技術傳播不斷暴增。但僅有明暗階調的影像很快就無法滿足人們的欲望,開始有人企求能發明製造彩色影像的方法,將現實的景物完整複製下來。由於早期並沒有如今底片的彩色感光層技術,只能捕捉光影明暗的變化,在彩色底片發明前以黑白攝影的方法製作出彩色影像便成唯一途徑。

MfA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論是影像檔案編修、數位繪圖創作或是自行輸出作品,建置一個標準的色彩管理環境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許多人卻往往忽略了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環節,也就是螢幕本身的品質。色彩管理的概念及相關設備固然是不可或缺,但整體環境否能矯正至合乎標準,螢幕是決定性的因素。以下分別以兩款螢幕矯正後的數據比較,讓讀者了解不同螢幕間品質的差異,以及其造成的影響。兩款螢幕分別是EIZO FlexScan S2111W及AOC 210V,這兩個螢幕的價差高達三倍以上,也是許多人在建置標準色彩環境時考慮選擇廉價螢幕的原因。

MfA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位影像輸出和手工底片放相有著相同的共通點,有好的影像來源才能有好的輸出品質,兩者僅是載體和途徑不同,對影像處理和輸出的要求更是極為相似。對於一件純藝術(Fine Art)作品來說,影像品質的追求是永不停歇的。就算是當代藝術(Modern Art)創作,非作品本身意涵所需的模糊、色偏、雜訊、網點等等劣質影像內容,也會對作品的閱讀產生干擾。

在過去的時間裡,創作者受限於底片尺寸、沖洗技術以及手工放相的技巧與時間等等因素,甚少將小底片的作品放至過大的尺寸。因為這不僅耗時費力且需要龐大的預算,也無法滿足一張品質優良作品的要求,反而會極力追求更精細的影像品質。數位輸出技術成熟後,大尺寸的影像輸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不論價位和技巧皆大幅下降,一股瘋狂追大的熱潮應蘊而生,以往對於影像品質的要求卻被拋諸腦後。以下試著用不同的解析度輸出比較,希望使用者了解噴墨輸出在不同檔案及列印解析度設定下的影像品質。

MfA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不論化學沖印或噴墨列印,數位輸出已然取代了過去手工放相的市場。但許多人對於數位圖檔的處理可能不若以往處理底片那般順手,對於檔案的設定有許多疑問。和底片相同的是,有好的影像來源才能有好的輸出品質,圖檔的設定成了數位影像時代的第一門必修課程。本篇文章就一般人容易遇到的問題逐一解答,帶領初入數位世界的創作者達成獲得一張品質良好的數位輸出影像的第一步。

MfA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